莫干山蚕乐谷研学景区(湖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电话 :13655822809姚老师,营地位于莫干山庾村,是一个非常有历史背景的地方。其前身是由民国时期天竺蚕种场,改建而来的户外拓展团建营地,烧烤野炊,亲子游教育基地(儿童乐园),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保留及修复了原有建筑。营地连同整个莫干山景区,将为我们提供尽情体验夏令营亲子游和公司拓展团建的大型户外基地。莫干山1932户外营地|蚕乐谷景区官网:www.canlegu.com
【百年莫干】第四期
俗谚:“上有清凉山,下有避暑湾。”莫干山距上海、杭州较近,在1909年沪杭铁路建成后,不少避暑者即舍庐山而上莫干山。上海避暑客前往莫干山均先乘沪杭列车至艮山门站,随即换乘沪杭甬支线车至拱宸桥,然后乘船至避暑湾,再乘轿达莫干山核心避暑区。
▲拱宸桥码头
在武莫公路通车前,三桥埠一直为莫干山唯一对外通道,中外游客均从三桥埠避暑湾码头上岸,改陆路上莫干山。
传说黄泥兜得名与高峰寺有关
避暑湾,原为一处兜浜,土名黄泥兜,位于今德清县阜溪街道三桥片区,近郭肇村下儿墩。
民间还有一个传奇故事。相传济公和尚在莫干山高峰寺出家,下山时有两个随从,至三桥埠,济公一行下船。谁知船夫随口道,小师傅,同船的两位怎么同四大金刚一样又大又重呢?法术点破,两位金刚遂入水。金刚是黄泥塑的,哪里经得起水浸泡,又过多少时辰,黄泥湿了,酥了,糊了,变成了泥浆,浪头一阵一阵打过来,泥浆一阵一阵地泛开去,将整个船码头的水染得金黄。从此,三桥埠船码头有了一个新名,黄泥兜。可是,高峰寺却失去了两个金刚,一直空缺着位置。
▲烟标上的莫干山实为避暑湾
莫干山避暑地开辟后,黄泥兜很快变成一个码头,而且是一个洋码头。日商设计过一枚莫干山烟标,实为避暑湾码头。
旅游专线上的客运中心
▲三桥埠手绘地图 20世纪50年代
阜溪济楫,发源于莫干山剑池的阜溪自西往东南流,经过上市桥、太平桥、时津桥等处,水流平缓,船停泊在三桥埠避暑湾,避暑客就此登岸。莫干山西人避暑会设公所于此,外国人下船必在避暑会公所登记,注明莫干山上住址,以便招待稽查。三桥埠市镇上有旅社借宿,避暑会公所有两层楼西式房屋四间,亦可充作旅舍,另有平房六间,作停轿、轿夫挑夫休憩之用。
每逢夏天,中西士女上山避暑者络绎不绝。杭州蕙兰中学美籍校长葛烈腾著《人间世》如是写他们一家从杭州出发的一次莫干山之旅:“那时,我们把行李装上一艘四十英尺长的货船,船上有扁平的竹制垫子,它们压在竹竿上做成屋顶。船上装满了七人用的被褥、行营用的小床、供过夜使用的蚊帐、衣服,以及我们夏季所需要的一切……我们和一个厨师、一个保姆挤过围观的人群,上了船。”船摇到三桥埠已是晚上七八点钟,风不顺则要半夜才到,需在避暑会公所过夜,明早找轿夫挑夫送上山。葛烈腾一家所乘是被称为屋船的货船,正如美国人史得福撰《莫干山》,坐屋船可直达三桥埠,适宜于那些行李繁重者。
1918年时,拱宸桥至避暑湾交通还为手摇小船,很不舒适。有游记这样写道:“李先生和我回上海后,并不耽搁,马上乘车往莫干山去,因为他在那里有必须出席的叙会,而我则就此往之江大学去。我们先到杭州,从杭州乘小火车到拱宸桥,然后叫了一艘小船,遥我们往山下的三桥埠去。摇了整整一夜。”
1920年,莫干山铁路旅馆开始营业,铁路公司特备汽船衔接垦山门车站至拱宸桥的列车,以便利客人。汽船午后2时开行,6时半抵避暑湾,登陆乘轿而行,晚9时半可达山顶旅馆。蒋维乔正是第一批体验者,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莫干山纪游》:“船经德清县界,复入武康县境。一路山清水秀,风景至佳。(晚)六时半,抵避暑湾,雨已止,而天色昏暗,急乘肩舆而行。至三桥埠,略购饼饵,以防中途饥饿。经杨梅岭、瓜桥、新凉湖,天已无光,黑云如墨。复经张家桥、两河头、庾村,即登山。舆夫仅携一灯,光可及丈,路陡而滑。旁有大涧,水声震耳。”回程,遇大雨,“(晨)八时半,至三桥埠之避暑湾。九时,乘汽油船开行,雨下不止。午后一时到拱宸桥。”汽船比手摇小船快且平稳,可谓朝发夕至,但旅途奔波劳顿仍需一整日的时间。
▲三桥埠码头 1921年
▲三桥埠码头避暑客留影
《铁路公报·沪宁沪杭甬线》杂志刊过一张《三桥埠码头》照片。在三桥埠码头,铁路公司还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帮助乘客安排轿子以及搬运行李。若干年前,曾任莫干山白云饭店总理经的赵卫国接待了一位上莫干山的外国游客奇查德,与他十分相投,后收到外国游客发来的一张三桥埠码头照片,是他们的祖父辈也即第一代莫干山外国人的留影。只见这位外国夫人戴着礼帽,清丽端庄,旁边有一位中国男士,身着长衫,神情肃然,可能是她的中国友人或商业伙伴,而她右手边的两名船工则一脸惊愕,面对镜头不知所措。
作家郑振铎著《山中杂记》,“又早有一艘汽船在等着我们到莫干山前的三桥埠了”,仿佛是一句口头禅。和康号、杭州号、武康号,曾为铁路公司置新式汽轮名。若遇因河道水旱,汽轮不能照章行驶之时,铁路公司会代雇民船载渡。
货运中转站
三桥埠码头的客船每日来往一次,货船每三日来往一次。1933年《中国实业志 浙江省 第10编》详载,“在避暑湾设有轮埠”,“交通运输之貨物以竹货、粮食最多,水脚(水路运输的费用)约合货价百分之一”。
凡运往莫干山上的建筑材料、家具、生活物资都在三桥埠码头中转,再依靠人力抬上山。由于莫干山本地只能提供石、石灰、竹、木,如水泥、地砖、瓦楞铁皮、钉子、特殊木材、油漆等建材都是进口货。莫干山现存最早的西人别墅是建于1896年的545号,业主为美国人韩明德,当这座堪称莫干山避暑地初始期的代表作的洋房落成之日,挑夫们将沙发和中式家具从三桥埠码头挑上莫干山时,韩明德按中国的传统习俗放起了鞭炮,震得整座山摇晃。三桥埠码头,就这样成为了莫干山一段独特历史的起始。
据东阳籍建筑师、莫干山百岁老人杜承祺回忆:“清晨天刚蒙蒙亮,一大帮人便下山了,走到三桥埠的一个码头,这里停靠着前天晚上刚刚从上海开来的货轮。那时的水泥是用大铁桶装的,两百斤一桶,要四个壮汉才能抬着走,一步一滴汗水,十步停下一歇,有时为了补充体力,大家还集体喊着号子,场面就像长江岸边拉纤的纤夫。”
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莫干山建筑活动中所使用的水泥、铁皮等仍需从上海运来。一位久居山中的安庆籍老人称:“我父亲,父亲的父亲,挑到后来两边肩膀都像山上石头一样了。”
▲三桥内河民船委员会章
回顾莫干山交通史,水上客货运输在三桥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货运全由水路承担,木帆船将山货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苏州、杭州等地。1949年后,中国海员工会杭州分区武康县三桥镇内河民船委员会成立,但人们更耳熟能详的是,三桥埠搬运站(装卸站)的这段历史。
▲三桥埠黄泥墩码头 楼其梁摄
-END-
作 者:朱 炜
来 源:爱德清